庆祝中国非通用语高等教育80周年名师系列讲座
暨著名教授论坛第554讲
“中国现代非通用语高等教育80周年与新时期外语学科专业的新发展”
【本网讯】 5月26日下午14:30-16:30,由我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中心承办的庆祝中国非通用语高等教育80周年名师系列讲座暨著名教授论坛第554讲《中国现代非通用语高等教育80周年与新时期外语学科专业的新发展》在云端举行,来自信息工程大学外语学科专家组组长、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钟智翔教授应邀开讲。本次讲座由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全永根教授主持,校内相关学院的五十多名师生在腾讯会议平台聆听了讲座。

在讲座中钟智翔教授着重讲述了中国现代非通用语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逐一分析了非通用语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学科新发展、“一带一路”关键语言与非通用语布局以及非通用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前沿趋势,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非通用语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讲座伊始,钟智翔教授仔细梳理了中国现代非通用语高等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的起始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70-90年代的停滞与恢复阶段以及21世纪到现今的高速发展阶段,着重讲述了中国现代非通用语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起始阶段,非通用语高等教育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应运而生,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成立之初便以“外语课程+跨学科课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民族和历史的重任,为国家培养先进军事外语人才做出重大贡献;初步发展阶段,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起步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继建交,拉开了新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序幕,同时为培养相关语种的首批师资力量奠定基础;停滞与恢复阶段,1966年始的十年浩劫整体上影响了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后,非通用语教育迈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由于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导致非通用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高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教育部设立多项扶持计划,助力非通用语发展,截止至2018年,非通用语语种数量已高达96种,教师队伍逐渐壮大,科研成果日益显著,其中非通用语教育基地主要分布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洛外、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

紧接着,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针对新时期外语学科专业的新发展,钟智翔教授提出,外语学科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即:国别与区域研究方面,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和大国外交需要;国际传播方面,依托传播学专业性和外语跨文化交流性的双向合作,致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人工智能方面,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不仅要探索人工智能与外语五大方向本体的融合,还需进一步探索包括外语本体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接下来,钟智翔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关键语言与非通用语专业布局,结合新时期非通用语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为非通用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强调国家和地方对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极为关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最后,钟智翔教授论及非通用语教育的未来变化:非通用语教学语种将大幅增长,国家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普遍加强,专业复合范围逐步扩大;质量标准体系发挥作用,学术研究促进人才培养。

讲座结束前,钟智翔教授鼓励非通用语种的全体师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各语种独特的人文特性,同时结合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创新成果,开拓非通用语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钟智翔教授以诙谐幽默的言语,自然融入严谨的学术氛围中,本次论坛得以在全院师生的踊跃提问和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附:主持人简介
钟智翔教授,信息工程大学外语学科专家组组长、外语学科首席专家、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七届、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教育厅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出版著作10部、教材19部,发表学术论文134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研究、东南亚国别与区域研究、藏缅语言学研究。
文字、图片:付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