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 |
一、中心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5月,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统筹、协调我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心依托现有的21个非通用语种,即:印尼语、越南语、泰语、朝鲜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土耳其语、波斯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希腊语、塞尔维亚语、捷克语和克罗地亚语,围绕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以积极推进“小语种服务国家大战略”为宗旨,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我校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发展历程 2000年5月,“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10月,教育部专家组来我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2001年1月21日,教育部下发教高函【2001】4号文,批准我校设立“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试办基地(印尼语、泰语、越南语、意大利语)”。 2002年9月,意大利语正式招生。 2003年9月,朝鲜语专业正式招生。 2003年10月,我校“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试办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和评估。 2004年3月9日,教育部下发教高函【2004】7号文,正式批准我校(印尼语、泰语、越南语、意大利语)为“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非通用语群(印尼语、越南语、泰语、韩国语)”获评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9月,葡萄牙语专业正式招生。 2010年,“印尼语、越南语、泰语、朝鲜语”获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2010年9月,印地语专业正式招生。 2014年9月,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波兰语四个专业正式招生。 2015年9月,马来语、乌尔都语两个专业正式招生。 2016年9月,希腊语专业正式招生。 2017年9月,土耳其语、孟加拉语、波斯语、塞尔维亚四个专业正式招生。 2018年9月,捷克语专业正式招生。 2019年12月,朝鲜语、越南语、泰语、印地语、波兰语获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印尼语、意大利语获评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3月,获批新增希伯来语、克罗地亚语两个语种本科专业,拟于2021年招生。 2020年11月,马来语、葡萄牙语获批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3月,意大利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葡萄牙语、波斯语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中心目标定位 致力于建设华南地区非通用语种 “四大中心”,即 华南地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中心 华南地区非通用语种教学资源中心 华南地区非通用语种科学研究中心 华南地区非通用语种社会服务中心 四、中心主要任务 (一)加强师资培训 积极开展名师面授-非通用语教师发展计划,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支持非通用语专业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各种教学、科研培训。 (二)加强团队建设 打破语种学科界限,形成团队合力,组建非通用语种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与课题(项目)研究团队,提升非通语种教学与科研水平。 (三)加强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 进一步巩固与扩充非通用语种专业教材,加快微课、慕课等课程资源建设,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四)提高教研与科研产出 鼓励和支持非通用语专业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争取更多高级别科研立项;拓宽国内外发表渠道,大力激励非通用语教师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译作等学术成果的编写、发表和出版。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辟与国内外各高校和学术单位的横向合作;配合学校作好与各非通用语专业对象国的校际交流及对象国文教团组的来访等工作;主办、承办或协办区域性、全国性或国际性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六)积极服务社会 向各级政府提供非通用语语种高水平翻译、对外文化传播、智库咨询等服务。 五、中心干部具体分工 主 任:全永根(主持全面工作。主要负责中心对外交流、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及科研工作,担任中心“财务一支笔。) 副主任:罗奕原(主要负责中心各类文书、协调等内部管理工作、教研团队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